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建设 > 正文

    法学院在第十六届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中斩获佳绩

    发布日期:2025-05-13点击:发布人:教务部(研究生处、质量监控处)

    来源法学院


    2025426日,第十六届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圆满落幕。由法学院周小雯老师担任指导教师,林海伟老师担任领队,2022级法学专业张辛芮、廖铭雅、赵文琪、来梦雨与2023级法学专业赵丹琪、杜若琳组成的参赛队伍,凭借卓越的专业实力和出色的团队协作荣获“团体二等奖”,张辛芮同学荣获“最佳个人二等奖”。本次竞赛佳绩是我校法学专业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成果。

    9bd1a1fa2ac72848eb28ab4443c06cad

    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中国政法大学承办的省部级学科竞赛,致力于培养法律人才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北京市乃至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竞赛遵循“政府主办、专家主导、学生主体、社会参与”的理念,采取分组对抗淘汰制,共分三轮,历时五周,共吸引到来自京津冀地区的48所高校的288名法学学子同台竞技。竞赛的每一轮赛题案例紧密贴合当下复杂多变的法律实务场景,均来源于真实案件,由实务专家改编,具有很强的挑战性与实践性;大赛模拟真实庭审环境,邀请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的司法实务专家和京津冀地区高校富有实践经验的法学学科高级职称教师,共同组成评委库,负责所有竞赛场次的评审工作。

    法学院高度重视本次竞赛。赛前精心筹备,由教学经验丰富的周小雯、林海伟老师为队员们提供专业指导和全方位支持,备赛阶段还邀请到实务经验丰富的检察官、律师等专家参与指导,从案例分析、法律检索、文书撰写到模拟庭审的每一个环节,展开了全方位、高强度的培训。参赛队员们全力以赴,凭借扎实的法学基础和案例分析、检索能力以及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团队责任感,深入剖析案件细节,查阅海量资料,精心撰写法律文书;同时,反复进行模拟演练,不断优化诉讼策略,提升辩论技巧,力求在比赛中展现出最佳状态。

    d9c3080d5f08b2aa6f38f571e3efc081

    329日的第一轮比赛中,两位辩护人结合在案证据生动还原案件事实,通过完整的逻辑推理和学理演绎为被告人展开多层辩护,获得了点评嘉宾的认可。其中,辩护人张辛芮以扎实的法律功底和优秀的表达能力荣获本场“最佳辩手”称号。

    2f1972333ff7a083e75f7c99a512ce3c

    419日的第二轮比赛前,队员们结合第一场比赛的情况深入复盘总结并调整备赛计划,应用“由点到面”的覆盖模式,深挖案卷材料的争议要点,多角度揣摩对方的出罪思路及辩护侧重点,实现对辩方策略的精准预判;同时通过多次模拟,不断锤炼应变能力。正赛中,两位公诉人稳扎稳打,证人实事求是,团队成员凭借严密论证和默契补强赢得比赛。

    0bae6f8e1ba420510e09358d6b767b5a

    426日的第三轮比赛中,赛队成员围绕案卷涉及的民刑交叉问题展开研究,反复解构、重塑思维链条,以全面清晰的论证逻辑撰写文书材料。场上公诉人结合实务情景指出对手理论疏漏,环环相扣输出己方的核心观点;证人巧妙应对突发情况,默契配合公诉人完善指控路径,我方凭借优异表现赢得最后一场胜利。其中,公诉人张辛芮迅速觉察辩方漏洞,抓住问题实质及时予以回应,荣获本场“最佳辩手”称号。

    f45e63c386507b6a65f16ddddf0b8339

    得益于校团委的项目支持,我校法学院已连续13年成功组队参加这一省部级学科竞赛,并连续三年获得二等奖,不仅为学校带来了荣誉,也通过竞赛巩固了参赛队员们的法学知识基础,提升了法律修养和实际操作能力。近年来,法学院高度重视实践育人,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不断创造佳绩,实践育人成果显著。在未来的模拟法庭竞赛中,法学院的师生们还将继承并发扬过往的优良传统,不断突破自我,追求更高的成就。


     

    参赛队员个人心得感悟

    ad2be959f3bfc9dd7e3bc29a3a2b30f6

    赵丹琪:

    从三月中旬的文书小白到四月底的成熟模庭团队,我们的能力在一次次研讨实战、一遍遍文书打磨中获得了全方位提升。“小法师们”深入分析赛题,用心用情演绎好每个角色。从据理力争的辩护人守正不阿的公诉人,到扎根于卷宗的被告人实事求是的证人,不同的备赛视角帮助我们全面把握案情、辩证看待问题。与此同时,和央财、人大、北师大等学校的交流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励我们不断前进。从羽绒服到短袖,这个春天我们无暇顾及窗外的玉兰,但收获了比美景更值得珍藏的宝贵经历。“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祝愿女院代表队在新的一年取得更好成绩,一直旺旺旺!

     

    赵文琪:

    重生之我是模法小“孢子”,伴着玉兰初绽、樱花纷飞、海棠吐艳,从阳春三月跋涉至人间四月。30多个日夜,我们沐着东升朝阳、披着拂晓微光,在贾大勇死里逃生的惊险博弈、安金刚重金捞人的利益迷局、辛国庆凶宅易手的诡谲漩涡中奋力生长,终于蜕变为完整的“子实体”。庭前严谨的文书撰写,让我领悟法律文书不仅是与司法对话的第二语言,更是捍卫法律尊严、回应社会期待的生动实践;庭上有力的思辨,让我懂得法律的适用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在权衡社会万象、包容多元价值的过程中,于“情、理、法”的交织处实现敬畏命运、守护公平正义的最优平衡。这场模拟法庭之旅恰似一本鲜活的刑事出庭修炼手册,记录着“小蘑菇们”的成长蜕变。祝愿女院法学院迎朝阳沐春风,步步高升再谱新章!

     

    来梦雨:

    参加这次竞赛,于我而言是法律学习生涯中一座熠熠生辉的里程碑,它不仅见证了我的成长,更让我对法律、对自我有了全新的认识。备赛的日子,就像一场紧张刺激的寻宝之旅。面对海量的法律法规、复杂的案例资料,我深知自己就像站在知识海洋边的一个小水手,要扬起风帆,驶向未知的深处。为了深入理解案情,我和队友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模拟法庭教室,不断挖掘卷宗字里行间对我们有利、不利各类信息,为了交出一篇完美的文书,我们更是六个人轮番阅读文书,修改文书中不准确的词语。不论是在台上扮演被告人贾大勇,还是在台下做文书工作,每次比赛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学习团队合作知识的机会,我们在这个小小的模拟法庭拼搏奋斗,砥砺前行,终于取得了好成绩,希望之后的法学院学妹们能够再接再厉永创辉煌!

     

    杜若琳:

    紧张刺激的北模比赛落下帷幕,在这近一个月的重复备赛、比赛的过程中,我收获颇多。从团队成员之间的陌生、缺乏磨合,到逐渐熟悉、效率高效;从一看到复杂赛题的毫无头绪,到能深入剖析赛题、分析地面面俱到;从对起诉书等相关法律文书写作的一窍不通,到现在的得心应手;从一开始在模拟法庭上的紧张忐忑,到现在上场时的自信从容。北模比赛让我也让我们大家体会到法律知识是怎样运用到具体案件的,厚实了我们的法学功底。它将成为我们宝贵的回忆,激励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进步,勇往直前。同时也希望法学院在下一届的北模比赛中再创佳绩,让我们一fighting

     

    张辛芮:

    回顾从三月底到四月二十六日以来的一个多月备赛经历,学校的模拟法庭教室好像成为了我们的“第二个家”。披星戴月好像成为了一种生活日常,也和同学们通宵改稿看到四五点的北京一轮新日升起的时候。一切的努力与付出都是值得的,从第一轮准备到上场比赛以细小的分差与胜利失之交臂,我们跌跌撞撞尝试、探索,又不断学习,感悟,再复盘,再创新。

    模拟法庭,不仅是辩护人与公诉人为一个法律真相据理力争,更让我深刻体会到每场法庭调查与辩论都是一场思维与语言的鏖战。坐在法庭的一侧,不仅需要用场下搭建的缜密逻辑来构建我们的论证框架,更需要选手用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对手论述与法律认识破绽,用更加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向对辩友和法庭传递观点。

    每一次队员们在场下对案件细节的反复推敲、对相关法律条文和政策文件查找与深度剖析,都是为了让案件之下的“真相”浮出水面。

    我想说,这份团体与个人荣誉背后,是我们师生无数个日夜的准备与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剖析与突破。它不仅是对我们专业能力的认可,更让我们懂得,唯有以事实为刃、以法律为盾,方能捍卫真理与正义的尊严的法庭正义。

     

    廖铭雅:

    参加北模是我早已埋在心底的种子,首先感谢老师们给予我进队参赛的机会,让这颗种子有了开花结果的可能。其次我想感谢每个帮助过我们的人,如果说个人的成长是星星之火,那么团队的力量便可形成燎原之势;北模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打赢一场比赛,更是在教我如何成为团队的力量、运用团队的力量。

    回望这历时一个半月的北模,我还记得赛前若琳做了比赛晋级规则的导图,在发现只需要赢下三场比赛即可获得一等奖后所有人都沸腾了,仿佛领奖在望。然而下一秒我们就输掉了第一场比赛。在接下来的许多个生活瞬间我都在反思“为什么”。其实答案显而易见,从开始想当然地认为“赛题没什么异议”到结束后才发现秩序册上赫然写着“申诉需在结束后30分钟内提出”,我意识到差距在无数个认知、态度、思维的实践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横向对比其他高校,我们宛如稚子。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走出井底,离“世界水平”近一点、更近一点。输掉比赛的第四天晚上,丹琪私信我说“真的很想赢一次”,我又何尝不是呢——第二轮是真正的背水一战,输了就是优秀奖直接回家,无论是出于“想赢”的决心还是“输掉”的不甘心,我都想走下去。二轮备赛顺理成章地紧张了许多,文琪、辛芮和我三人熬了几个通宵反复咀嚼每一个细节,推演了无数次庭审环节,最终以41的压倒性优势拿下了第二轮的胜利。第三轮比赛接连到来,按照老师的要求我们必须拿出“最强的阵容”。证人在赛前三天换成了我,文琪做出了“核武器”一般的文字材料……压力和动力在无限催化胜利果实的生长,直至我们具备采摘它的实力并成功撷取。

    如今面对赛后的新闻稿,我已懂得庭审从来不是语言的炫技,而是思维的博弈,是用扎实的法学功底搭建起的攻防壁垒。每一个看似“偏执”的坚持,终将化作开庭的从容。北模的意义从来不是一张奖状,而是在实践中触摸到法律的真实模样,是一个各种意义上开眼看世界的机会。这场与北模的相遇早已超越了比赛本身,成为我法律路上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破茧”。此刻,心底的种子已然开花,但我知道这只是开始,我始终期待着拥有整片森林。